网站首页技术中心 > 国应乘机调整铜产业结构

国应乘机调整铜产业结构

更新时间:2017-08-19 点击量:632

中国是推动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所有大宗商品中,铜或许zui能够代表中国强势增长引起的大宗商品价格超级周期(延续10年之久)。但是,持续十年的铜稀缺局面可能即将结束。政府间组织铜业研究组织(ICSG)预计2013年铜市将过量供应45.8万吨,是2001年以来ICSG所记录过剩zui高的一次。

铜价将逐步走低,这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不过,大多数人认为铜价不会立 水。但是如果供应过剩的状况持续下去,铜价可能会进一步走低,从而宣告矿商日进斗金时代的终结,并损害智利和秘鲁等产铜大国的经济。

中国经济放缓是产生这一变化的一项重要原因。占铜需求量40%的中国正步入增速放缓、降低投资依赖推动的增长期,使得世纪之初的铜价暴涨局面(当时中国的铜需求量在一年内激增30%之多)难以重现。

2000年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地区)成为铜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中国铜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战略也是中国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推动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在2011年,我国铜冶炼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78亿元,同比增长41.15%;实现利润225亿元,同比增长71亿元。高额的利润吸引更多的企业加速释放产能。从目前产能利用率来看,国内铜加工行业存在集中度低、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在1200万吨产能中,铜加工生产企业达1200家,由此推算,我国铜加工企业的年均产能仅为1万吨,产量大于10万吨的企业仅8家,企业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和广东地区,中西部铜加工业相对落后。

20年来,中国精炼铜消费占世界消费量的比例不断攀升。1995年,中国铜消费突破100万吨,2001年突破200万吨,2002年跃居zui大铜消费国,2007年消费量为456万吨,占比为25.1%2011年消费量为786万吨,占比升至39.3%

近些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能源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可以循环利用的废杂铜正逐步成为铜冶炼原料的重要补充。在主要发达国家,再生铜产量占比非常高,美国约占60%,日本约占45%,德国约占80%。因此,要解决我国铜资源问题,除加强国内外铜矿资源拓展外,也要大力发展可再生铜的路径。中国铜工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经济形势不稳定,主要经济体的复苏仍然乏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产业自身结构性的矛盾突出,铜原料容易受制于人;深加工、应用产品比例仍然偏小,产品附加值低。